微粉网 - 粉体公共服务平台
您好!欢迎光临微粉网 [ 登  录 | 会员注册]
  • 当前位置:
  • 首页
  • 粉体新闻
  • 价格陷入僵局 锂电负极“淘汰赛”加剧
      • 价格陷入僵局 锂电负极“淘汰赛”加剧
        • 2024-04-17 06:57:25
        • 新能源技术与材料
      • 负极材料的价格涨了,但没完全涨。结合近期动态,负极材料似乎陷入价格“僵局”。

        腹背受敌的利润空间

        4月初消息,比亚迪已给负极供应商涨价,涨幅10%。意外的是,这一利好消息的提振作用微乎其微。
        业内人士认为,此番涨价仅是对长期亏损的负极价格进行修正,修正至成本线以上。“破价”与“躺平”仍是2024年来负极材料的主基调。
        自2023年下半年,负极材料价格就表现出“躺平”的态势。以主流中端人造石墨为例,其支撑价格为3万元/吨,同比2023年初价格跌去四成。
        比均报价更残酷的是招标,业内人士表示,“2024年招标价格太低,再降本也做不到。”
        久时低价竞争已击溃负极行业的心理防线。3万元/吨的价格低点,已至二线以下负极企业成本线。陷入过剩“红海“的负极企业以价换量、拼命内卷,价格基本再无下探空间,“躺平”实为“降不了”的困境。
        不过,即便近期锂电产业链回暖信号明显,锂价连带主材价格整体回升,负极却又陷入“涨不动”的价格僵局。
        排产数据显示,3-4月锂电产业链排产回温,但4月至今,负极材料价格走势仍为弱运行。
        原料端,受石油上涨影响,石油焦连带针状焦价格开年后震荡上行;需求端,即便订单增长,但并未对负极材料价格上调形成支撑。电池企业所表露的提价意愿,也仅针对头部企业过低的招标价而已。
        负极材料利润空间腹背受敌,价格僵局仍未打破。背后症结在于,负极的过剩格局依旧严峻。业内认为,负极产能出清速度低于预期,供需格局改善至少要到2025年。企业生存承压,直至4月中旬都未见2023年度财报集中披露。
        4月13日,行业交出首份成绩单。璞泰来年报显示,2023 年璞泰来负极出货量15.5万吨,同比增长11%;负极材料及石墨化营收 66.1 亿元,同比下降 16%。以量支撑的龙头也陷入增量不增收的尴尬。

        负极企业出路何在?

        “血色”之下是同质化产能的泛滥与技术迭代长期停滞。
        不同于正极材料的多元发展,自锂电池商业化伊始,石墨负极便是主流。多年来,企业迭代以降本为第一要义,方式包括改进石墨化加工、提高一体化自供比例等。
        至今,负极降本空间极小已成为业内共识,也是此前负极价格“降不了”的原因。无论对于企业经营还是行业出清,持续的以换量都再难带来正向影响。
        机会在于,2023年同样也是锂电产业新质生产力的蓄势之年,动力电池新品密集推出,包括快充石墨、硅基负极、锂金属负极逐渐进入装机市场,负极材料新产能正在淘汰旧产能。
        高工锂电关注到,以下两大方向是负极企业集中发力的重点。
        一是新能源汽车消费端快充需求越来越大,快充型石墨迅速放量。
        2024年中国新上市快充车型(平均充电倍率大于2C)超15款,国内快充版车型销量有望超5万辆。高工产研(GGII)预计,国内快充车型销售结合海外主机厂800V平台新车型释放,将带动国内快充动力电池出货超10GWh。
        从国内宁德时代、中创新航、亿纬锂能、欣旺达、蜂巢能源、巨湾技研等企业的快充电池进展看,电池企业正处于4C快充电池量产竞速中。随着铁锂系快充放量,消费者快充使用门槛被进一步拉低,快充电池有望持续放量。
        对于电芯及上游材料企业而言,快充性能的提升将有利于利润空间的争取。
        据业内人士所言,对比常规铁锂电芯,铁锂快充电芯成本涨幅在10%。尤其负极作为快充电芯的关键材料,快充负极对于普通负极成本涨幅接近一倍。
        据了解,快充石墨此前用于消费锂电池,随着快充动力电池沿用至动力领域,并不完全是新产品。这对此前在快充石墨有所积淀的负极企业是一大利好。
        杉杉科技凭借液相包覆技术、新型功能化包覆技术,在石墨粉体微米级尺度上已实现均匀包覆层制备,使锂离子在负极材料中得以快速扩散。目前,杉杉消费类快充负极6C产品已送样验证,动力用负极材料充放电倍率由4C向5C、6C提升。
        璞泰来年报显示,已推出快充负极新品并得到下游客户的积极反馈,在满足 6C 性能的基础上,通过自身粘结剂的配合和原料的创新从而实现 8C/10C 的快充性能。
        尚太科技则在2023年底披露,已实现快充负极材料的批量出货。
        二是以硅基负极、锂金属负极为代表的下一代创新负极技术,产业化速度明显加快,但各自存在规模放量难点。
        寻找新一代负极材料与快充路线并行,2023年下半年以来,硅基负极、锂金属负极开始借由大圆柱电池、(半)固态电池等,吸引产业链目光。
        硅基负极被视为“视为下一代理想负极”已久,但因其膨胀性能难以控制,主要少量掺混于电池企业的高性能产品,大圆柱电池为其动力的核心应用领域。
        此前应用更多的为硅氧路线产品,但硅氧产品通常需要预锂或预镁,导致硅氧负极成本处于高位,难以大规模导入动力电池终端。
        硅碳相比于硅氧具有大幅降本的潜力,主要有砂磨法、硅烷沉积两种路线,但无论哪一种,都存在着技术难关。砂磨纳米硅碳既要做到硅粉纳米尺度极细又要实现均匀分散;硅烷沉积则在生产中涉及危险气体硅烷气,碳骨架的制备、选型同样不容易,技术壁垒较高。
        目前,硅烷沉积路线硅碳因更稳定的性能受到产业链内的集中关注。高工锂电关注到,2023年末至今超40万吨硅基负极项目披露进展,硅烷沉积硅碳占据其中主流。即便该路线仍处于产业化初期,但各电池企业已围绕这一材料进行密集测试。
        据高工锂电了解,电池端对现阶段硅基负极性能并不满足。即便是测试表现较好的硅烷沉积硅碳,电池企业仍希望进一步降低膨胀。
        此外,作为硅基负极核心应用场景,大圆柱电池装车进展放缓,硅基负极放量还需等待时机。
        另一新负极——锂金属负极近两年也凭借eVTOL的发展而崭露头角。此前,困扰金属锂负极应用的锂支晶问题已有企业给出解决方案,不过各企业应用锂金属负极的做法也有所分化。
        SES AI Corporation(SES)基于锂金属负极材料,配合高浓度锂盐电解质,实现商业化落地。目前,SES已公布全球首个车规级锂金属电池B样协议。SES A样品和B样品锂金属电池已搭载无人机,开展人类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项目。
        另一种则是基于全固态体系应用锂金属负极,近日,太蓝新能源也表示研发出世界首块车规级全固态锂金属电池,单体容量为120Ah,实测能量密度达到了720Wh/kg。
        目前,固态电池产业化显著提速,随着相关难题得以攻克,锂金属负极包括硅基负极都有望获得更广阔的应用空间。
        声明: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,重在分享。
微粉网 - 粉体公共服务平台